器官捐獻的“善”與“思”
近日,廣西小伙1人器官6人受益,北京接受心臟移植男孩有望蘇醒,這一過程中上演的“愛心大接力”被人們稱贊。
無論是航空公司的特事特辦表現出的奉獻精神,還是醫(yī)務人員不辭辛苦的敬業(yè)精神,都讓人們看到了“愛”的力量。航空公司和醫(yī)務人員在人們心中的形象也有所轉變,讓人們看到了航空公司不僅僅只有“航班延誤”這樣容易引起公憤的特例,也有為了拯救生命“提前起飛”的果敢;讓人們看到了醫(yī)務人員尊重生命的、敬畏生命的態(tài)度,更有利于醫(yī)患關系的改善。
誠然,廣西小伙勇于捐獻自己的器官救助他人,這種做法令人欽佩、受人尊重,事件本身有利于引領社會文明風尚,帶動更多的人加入“器官捐獻”救助他人這樣的行列中來,同時,這一“愛心接力”的過程更是起到了鼓舞人、帶動人的作用,會影響更多的人參與志愿服務,使更多的人具有奉獻精神,推動社會文明風氣的轉變,有利于建設和鞏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這種“善”是顯性的,顯而易見的,更容易被人們所認可和接受。“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小“善”況且如此,捐獻器官“救人”這種大“善”更應積極提倡。但是現階段,我國器官捐獻的現狀并不令人滿意。瑞典、德國、美國等發(fā)達國家器官捐獻的比例遠遠高于我國,有的甚至是我國的十幾倍,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在物質文明極大豐富的今天,我們對待生命的態(tài)度是否隨著經濟的發(fā)展而提升?我們的精神生活是否也像物質生活一樣充盈?我們在助人為樂、救助他人方面能否達到發(fā)達國家的標準?
我們承認,現階段我國“器官移植”遠沒有達到“期望值”,這其中有倫理觀念的影響,傳統(tǒng)中國是個倫理社會,古代社會的一般道德準則是將死者入土為安。現在很多地方的人依然墨守成規(guī),固執(zhí)的遵循著那些舊習俗。很多人對于捐出親屬或自己的遺體,感情上很難接受,這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和事實。同時,一些國人社會觀念的缺失,重自我,輕社會,私民、小民意識根深蒂固,社會責任感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對他人漠不關心的觀念根深蒂固。這些都是導致現階段我國“器官捐獻”進入瓶頸的重要因素。
雖然有諸多的不利因素,但這不能成為影響我國“器官捐獻”這種“善舉”發(fā)揚光大的“借口”。2014年4月2日,陳竺、華建敏、李金華等中國高級官員在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登記捐獻器官意愿,以實際行動表達對器官捐獻事業(yè)的支持,這種領導干部帶頭捐獻的做法值得提倡。同時,我國應該在制度上加強設計,為器官捐助保駕護航。例如,可以考慮采取經濟補償政策,減免器官捐獻者及其家屬的住院醫(yī)療費用、減免器官捐獻者的殮葬費用等,對捐贈者家庭在學費優(yōu)惠、減少納稅等方面給予特殊照顧。更重要的一項內容就是,要向西方發(fā)達國家學習,在申領駕照的同時,要登記器官捐獻意愿,既承擔“捐獻”的義務,又能享受到“被捐獻”的權利,讓廣大司機駕駛員能夠積極參與其中,體現出權利和義務的對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