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
靠肩膀挑出一所學校
1983年,黃章永高中畢業(yè)回到崇山當了一名民辦教師。三年后,他成了崇山小學的校長。 當時,崇山小學校舍還是幾間低矮破敗的茅草房,下雨天師生在教室上課還要打傘戴斗笠, 最讓人揪心的是被雨水浸濕的土墻隨時都有坍塌的可能。黃章永決心蓋- -所磚 木結構的學校。 當時,他所有親朋好友都反對他說:“要建一所學校不是癡人說夢,天方夜談嗎?別干傻事 了”。黃章永沒有被困難所嚇倒,一方面動員親朋好友想辦法,一方面利用節(jié)假日到處奔走, 爭取支援。當時的縣教育局撥下建校款5000元,可是這連買建材的錢都不夠,還有運費,民工工資等沒有著落。經(jīng)費不夠,他要求家人帶頭干,讓年近花甲的岳母到學校義務做飯,妻子幫學校管理菜園,把山下讀書的弟弟找回來利用周末搬石頭,挑沙子,又動員母親把自己 準備建房的三立方米木材全部捐出。運費沒有著落,他就召開全校動員會,提出自己每天為 學校挑10擔石頭,教師每人每天挑兩擔,學生每人每天搬三塊。由于當時崇山不通公路,鋼 筋、水泥、玻璃等材料只有靠他和老師們從山下一擔一擔運到山上,往往是下午4點放學下山, 晚上9點鐘才挑回學校。
1992年冬天的一個傍晚,崇山下了一場雪,他挑著一擔玻璃上山,山路結了冰,路上很滑, 為了防止摔跤,不打碎玻璃,他干脆脫掉鞋子,攀著路旁的小樹和巖石一步一步往上爬,襪子磨穿了,刺骨的寒冰將他的腳凍麻木了,被尖冰劃破了也渾然不知,十幾里的山路上,留下了殷紅的血跡。趕回學校時,已到晚上十點多鐘。那次,他腳板血肉模糊。
從1986年開始籌建到1992 年校舍建成,兩千多個日日夜夜,他和他的家人、老師用肩膀在海拔1300 多米的山巔上建起了一所學校。
把摯愛獻給山里孩子
崇山方圓百里,溝坎縱橫,人戶居住分散,但幾十年來,適齡兒童人學率和鞏固率均達100%。學校雖 然處在村子中心,學生到學校要翻山越嶺。如遇雨雪天,走路稍有不慎,就會滑落萬丈深淵。為保證學生安全, 每到這時節(jié),黃章永總要帶上鋤頭修路,幾乎堅持天天接送學生。30多年來,在村里讀書的學生沒有發(fā)生- -起安全事故。2002年6月30日早晨,突然下起了傾 盆大雨,不一會兒山洪爆發(fā),20多名學生被隔在上學 的路上不敢動彈。黃章永不顧水流湍急,跳下水中將學生一個一個地背過來。突然,一個巨浪向他撲來,他只顧背上的孩子,一個踉蹌,腳上被尖石劃出一道3 厘米長的口子,但他硬是忍著鉆心的劇痛,堅持把20 多個孩子安全接過來。
“挑”出一所遮風避雨的學校,就是為了孩子們上學。誰家孩子不上學,最急的是黃章永,不勸回學校不罷休。有個叫李榮貴的學生,父母智障,家庭條件差,一直住著茅草房,對讀書失去了信心,盡管學校為其解決了讀書的各種費用,但總是經(jīng)常逃學。記得2005 年下學期開學的前半個月,黃章永一連到他家勸學7次。
9月16日早上,他發(fā)現(xiàn)李榮貴又沒有上學,來不及多想,就爬上山去找,路上不料腳一滑, 摔下幾米高的巖坎下。待他清醒過來,只有一個信念:“找到李榮貴,要他上學?!彼麖娙讨弁矗^續(xù)尋找,最終找到了李榮貴。李榮貴看到眼前滿身血跡的黃校長,麻木的心終于軟 了,痛哭流涕,說:“老師,我再也不逃學了?!笨吹揭律榔茽€的孩子,黃章永眼眶濕潤了,連忙扶起他,并一同來到學校,讓李榮貴洗了澡,換了衣服,親自將他送進教室這才放心。
為了使孩子們上學有更充足的學習時間,黃章永. 四處求爹爹告奶奶,解決了雙層床、被褥,讓全校師生吃住在學校,把學校建成了一個溫暖的“家”。他自己堅持每晚同學生住在不足20平方米的寢室,半夜 常常要為學生蓋被。記得一個寒風刺骨的深夜,他查完孩子們?nèi)怂闆r后,帶著滿身疲憊躺下就睡著了。有一個叫黃勝武的學生,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小勝武 從五歲開始便住進了學校,由于他年紀最小,黃章永 便安排和自己同睡--床。小勝武愛尿床,時常半夜醒來,床單濕了一大片,換洗衣物、被單也成了黃章永夜晚 生活的一個小小的插曲,但他從無怨言,樂此不疲。
學校所在的兩個自然村,共300多戶農(nóng)家,800 多 人口。由于偏遠貧窮,村民們沒有條件讓幼小的孩子到山下的學校就讀,只能指望山上有一所容納孩子們的學校。他們的這個愿望,是黃章永和老師們當年用肩膀挑來這所學校的動力,也是黃章永繼續(xù)堅守在這坐大山里的精神支柱。
用生命守護這道“風景”
“這么多年來,一心只撲在學校和學生身上,虧欠我的家庭太多?!秉S章永說這話時,眼眶里溢出了淚水。建校期間,黃章永幾乎每天都守在工地上。1992年 暑假的一天,他的兩個小孩感冒發(fā)高燒達40度。妻子一夜沒睡,守候在搖籃旁。第二天天不亮,妻子背上背 一個,懷里抱一個,步行30多里來到鄉(xiāng)醫(yī)院。經(jīng)診斷,兩個小孩都燒成了肺炎。醫(yī)生抱怨說:“再遲來一個小時,恐怕就沒命啦?!眱蓚€孩子住院半個月,他只是利用晚上時間打著手電來到醫(yī)院看望過一次。
2000年上學期開學了,黃章永先組織幾位老師將教材挑上山,隨后他利用放學后的時間自己單獨下山挑其它教材及辦公用品。走到半山腰,他突然覺得小肚左邊隱隱作痛。他堅持走了一段,疼得他大汗淋漓。他強按住腹部,一步一步往下挪。 短短的5公里路程,他歇20多次,終于來到山下一所小診所,已是晚上九點多鐘。第二天,醫(yī)生對他說,必須馬上去市醫(yī)院做檢查治療。但他想到,正是開學時期,學生需要教材,教師需要辦公用品,這怎么能耽誤呢?他硬是強撐著身體,把最急用的教材及辦公用品挑回學校。
從教30年來,黃章永從海拔1000多米的山下挑回的建校材料、課本、學習生活用品就達30多噸,走訪學生5000多人次,行程5萬多里。為學生墊付學雜費2萬多元,為特困學生 捐款8000余元。每年寒暑假都擔任義務守校員,義務工作2100多天。就是這樣一所學校,這 樣一個偏僻的小山村,三十多年來,居然走出了三十多個大中專畢業(yè)生。
在教學上,黃章永針對崇山的教育基礎,因地制宜,為了不浪費師資,集中生源,他采用了隔年招生的辦法,使崇山所有適齡兒童能讀完小學六年級。為了提高業(yè)務素質(zhì),他除了經(jīng)常向城區(qū)有經(jīng)驗的教師請教外,還每年擠出300多元錢訂閱有關教育教學雜志,邊教邊學,帶領其他幾位老師搞好課堂教學改革,將教育專家請到學校講座,將城區(qū)學校老師引進學校傳 經(jīng),讓老師們受益匪淺。每年暑假吸納部分高校大學生來學校義務支教,為學生帶來了新觀點,新知識,拓展了學生視野,收到了極好的效果。同時,他還根據(jù)小學生的年齡差異及心里特征,注重調(diào)節(jié)他們的學習、活動興趣。開辦了圖書室和班級圖書角,學生爭相借閱、記筆記、寫心得,內(nèi)容豐富,另具一格。
前些年,有關領導看到崇山小學變好了,黃章永工作也很出色,有意將他調(diào)進城,但他總是婉言謝絕。他深知自己早巳離不開崇山那片土地,離不開幾十年辛勤耕耘的學校,離不開他深愛著的孩子們。他從來沒有豪言壯語,只是默默地付出。他是高尚的,他是純潔的。他把全部心血都融人這大山深處的教育事業(yè)中,用生命守護著山巔的這道“風景”。
- 來源:張家界文明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