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
在巍巍天門山下、盈盈澧水河畔,座落著一所花園式的學校,園內(nèi)綠草如蔭,獨特的土家文化裝飾風格把教學樓裝點得尤如一座“非遺”博物館,寬敞的操場上孩子們做著原創(chuàng)的土家陽戲操、花燈操…….這就是張家界市的“城市中的留守兒童學?!薄獜埣医缣扉T小學。2017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楚任杰就是這所小學的校長。
楚任杰,女,土家族,中共黨員,大學本科文化,中學高級教師,湖南省特級教師。1982年正值青春年華的楚任杰做了一名人民教師,一干就是35年。這35年里她把愛與希望都獻給了孩子們,獻給了山區(qū)的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之家”的拓荒者
張家界天門小學的前身是一所教職工不足30名,學生不到500人的鄉(xiāng)鎮(zhèn)小學——永定區(qū)官黎坪小學。2006年市、區(qū)政府為解決進城務工農(nóng)民子女入學困難問題,投資遷址新建張家界天門小學。楚任杰挑起了新建這所學校的重擔。由于資金緊張楚任杰四處呼吁,爭取有關領導和部門的支持,在教學樓工程基本完成后,她搶抓機遇啟動學校幼兒園以及食堂項目建設,兩年中爭取各級投入項目建設資金近1000萬元完成了幼兒園、學生食堂建設。在美化綠化校園過程中,為節(jié)約資金,她帶領教師自己動手植樹種草,從苗木的采挖運輸?shù)皆耘喾N植,她都親歷親為,帶頭在前,兩年來帶領教師利用課余及節(jié)假日時間累計植樹1400余棵,植草達12000多平方米,親手為孩子們打造了一個“花園式”學校。2008年占地40090平方米,投資近6000萬元的張家界天門小學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由于招收的學生有70%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大家都稱這所學校為“城市中的留守學?!?。
留守兒童教育的探索者
為留守兒童創(chuàng)造一個溫馨的家,是遷建天門小學的初衷,可大量的留守兒童招收后,楚任杰犯愁了,怎樣才能讓這些特殊的孩子在學校學得好、管得好成了她心中的難題。這些孩子多來自邊遠山區(qū),對城市充滿著陌生甚至恐懼,針對這種情況,楚任杰作出一個大膽的決定,她要把土家族的鄉(xiāng)村文化氣息搬到孩子們身邊。她親自到邊遠山區(qū)考察,將其建筑風格、農(nóng)耕畫面簡略地構圖記錄,然后請工匠將教學樓、留守兒童宿舍等地用最原始的土家風情進行裝修,每一處她都親自把關,慢慢地,這所小學被這位女校長雕琢成了一座土家文化元素最全面的土家文化博物館。同時她對孩子們的廣播體操也進行了顛覆性的改造,她帶領學校的音樂、體育老師到農(nóng)村學習陽戲、武術、花燈等土家族獨有的民間藝術,然后結合廣播體操自主創(chuàng)造了“花燈操”“陽戲操”“武術操”等,這些“非遺操”于自小在農(nóng)村長大孩子們來說可謂是學起來得心應手,做起來歡欣鼓舞。她還積極創(chuàng)新關愛措施,為解決進城務工人員由于工作時間長,孩子放學以后無人監(jiān)管的問題,楚任杰在全省首創(chuàng)“四點半”晚管輔導班,并親自和老師們一道放學后義務加班加點,使學校近千名放學后無人監(jiān)管的流動留守孩子得到有效的監(jiān)護管理,有效促進了流動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得到了省市區(qū)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為了使父母雙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及特困兒童、問題兒童得到有效的監(jiān)護管理,她又積極籌資20萬元添置住宿生活設備,創(chuàng)辦了流動留守兒童寄宿托管班,每學期都要收留幾百名無人監(jiān)管或監(jiān)管不力的流動留守兒童在校餐宿學習,接受全封閉的托管服務。這一舉措被評為張家界市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創(chuàng)新案例,學校因此被評為“全國示范流動留守兒童之家”。
留守兒童心靈的守護者
留守的孩子除了需要一個好的學習與生活環(huán)境以外,更需要的是愛。楚任杰在全區(qū)率先聯(lián)合社會各界在天門小學開展“微心愿”認領活動。開辟了“心愿墻”,將留守兒童的小心愿集中公開在“心愿墻”,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均爭先到天門小學認領孩子們的“微心愿”為他們送去了暖暖的關愛。為了幫助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楚任杰在學校特別建立了心理健康室,彌補了留守兒童因為父母不在身邊造成的影響。多年來,這位心里滿是愛的女校長和留守兒童之間建立了不可分割的情感,這些需要關愛的孩子們成了楚任杰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楚任杰艱苦建校、無私奉獻的精神,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其個人也因此先后獲得“張家界市優(yōu)秀校長”、“湖南省優(yōu)秀教師”、“湖南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先進工作者”、“湖南省巾幗建功標兵”、“湖南省優(yōu)秀黨務工作者”、“湖南省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湖南省婦女創(chuàng)先爭優(yōu)先進個人“、“湖南省學雷鋒優(yōu)秀志愿者”、“全國巾幗建功標兵”、“全國優(yōu)秀課改校長”、“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20多項省、市、區(qū)及國家級獎勵和榮譽稱號。
- 來源:張家界文明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