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
袁月濃,女,湖南省慈利縣趙家崗土家族鄉(xiāng)新峪村5組人,孝。13年來,她不離不棄,帶孩子、忙農(nóng)活、照顧癱瘓在床的丈夫,咬緊牙關(guān)挑起家庭的重擔,譜寫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慈愛之歌。
1975年出生于趙家崗土家族鄉(xiāng)于坪村2組的袁月濃,1996年與本鄉(xiāng)新峪村5組村民董德善結(jié)為夫婦。2000年夫婦倆迎來了第一個女兒——董化林,緊接著第二年,二女兒董化軍也來到了這個家,雖然生活平常,但一家人卻是其樂融融。然而好景不長,2005年10月22日,董德善在長沙建筑工地作業(yè)時,因操作工具失控,腰部受到混凝土的重擊,造成粉碎性骨折,最后導致腰部以下全都失去知覺,癱瘓在床。從此,一個苦難的家庭、一副柔弱的肩膀、一段艱辛的歲月,慢慢交織在了袁月濃額上的皺紋里。
為了孩子,她留下了……2005年10月22日,當聽到丈夫重傷這個不幸的消息時,袁月濃感覺天都要塌了,為了這個家,身體極度虛弱的她,咬著牙硬撐著。家里的公公擔心她會悄悄離開這個家,就沒有把丈夫受傷的補償款交給她,每次袁月濃需要用錢時,都得從公公手里取。面對這種情況,她說她有過離開這個家的念頭,畢竟當時的她還年輕,但是每看到兩個年幼的孩子無知的眼神時,她只能把眼淚往心里流。她擔心即使自己帶著孩子再嫁,別人也不會視為己出;她擔心即使她狠心拋下兩個孩子,兩個小孩也會受盡磨難;她擔心即使自己一時能走得干脆,過后也會因為思念、歉疚抑郁一生。想著未來的種種,袁月濃大哭了一場,留下來了。她知道自己要面對什么,也知道這副重擔意味著什么,但她決定了,不拋棄、不放棄,就一直就這樣走到了今天。
為了節(jié)約,她學會了……僅有的那筆補償款,既要供丈夫的后續(xù)醫(yī)藥費,供兩個孩子的成長開銷,還有全家的生活支出,袁月濃知道那遠遠不夠,左思右想之后,小學文化的她決定自己學習打點滴、換尿管、扎捻子。她說,丈夫的藥是無論如何也不能節(jié)約的,孩子的基本生活、教育費用也是不能省的,能省的地方也就只有自己的吃穿和一些技術(shù)活上了,于是在2006年她便學會了打點滴、學會了給丈夫換尿管,學會了在丈夫身體有潰爛時,自己給他扎捻子,鄰居們都說“袁月濃真的是個難得的好女人”。丈夫的藥都是她一箱一箱的從醫(yī)院里背回來的。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她是妻子、是母親、是護士、是搬運工,一步一捱的走過了13年。
為了丈夫,她忍受著……丈夫下肢失去知覺,被老鼠咬了腳都沒有任何反應,這樣的伺候照料,一般人真是難以想像。丈夫長時間的臥床,從未有過任何運動,稍一不慎就會便秘,難受得不得了,她看著也心疼,無計可施的情況下,就只有用手幫他清理污物。若是丈夫出現(xiàn)了拉肚子的現(xiàn)象,那一天就只能是換被子、換衣服、洗被子、洗衣服,不停歇地忙了。一天天的繁瑣往復,一天天的狀況百出,袁月濃有過獨自傷心,有過暗自哀嘆,但她從未對丈夫有過一句埋怨,丈夫看到她,便就看到了依靠。
為了家庭,她堅持著……本就坎坷不斷,偏偏造化弄人。2009年,袁月濃自己身體又出現(xiàn)了極度不適,萬般無奈之下,她做了子宮切除手術(shù)。從那以后,她身體上的并發(fā)癥也越來越多了,經(jīng)常性的右手疼痛,有時甚至麻木到?jīng)]有知覺,但她依然她微笑著面對一切,忍著病痛悉心給丈夫喂飯、不知疲倦地下地干活,把家里收拾的干干凈凈、整整潔潔。她就這么一直默默的堅持著,為丈夫和孩子筑起一個溫暖的港灣,寫下一個大大的愛。
- 來源:張家界文明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