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
他是一名農技推廣人,27年來走村串戶,讓他擁有深厚的群眾基礎。2016年3月,他臨危受命,擔任鄉(xiāng)禁毒辦主任,甘做“老黃?!?、“螺絲釘”,一心撲在工作上,將一個禁毒工作被縣掛牌整治的鄉(xiāng),變成連續(xù)三年社區(qū)戒毒工作執(zhí)行率100%、禁毒工作考核全縣第一的先進鄉(xiāng),并創(chuàng)建成為全國社區(qū)戒毒康復先進示范單位,個人獲評全省禁毒工作先進個人,受到省委書記杜家毫的親切接見。他,就是桑植縣洪家關白族鄉(xiāng)農技推廣站工作人員、鄉(xiāng)禁毒辦主任譚小周。
一塊自制的禁毒宣傳畫布、一輛摩托車、一個小喇叭,是他進村入戶開展禁毒宣傳的“標準配置”。
洪家關白族鄉(xiāng)地處桑植縣城郊,范圍廣、人口多,社情復雜,有摸排登記的涉毒人員200多人,禁毒形勢十分嚴峻,禁毒工作一直是鄉(xiāng)村工作的重點和難點。2016年,正值洪家關白族鄉(xiāng)禁毒工作掛牌整治;3月,譚小周臨危受命,毅然挑起重擔兼任鄉(xiāng)禁毒辦主任。他干一行愛一行、學一行精一行、做一行忠一行。從一名禁毒新兵,到創(chuàng)立自成體系的“譚小周工作法”,譚小周做出了艱辛的探索與實踐。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學習,學習各種法律法規(guī)、毒品知識。他利用長期從事農技服務,群眾基礎深厚的有利條件,將農技推入與禁毒宣傳相結合,自制一塊禁毒宣傳畫布,一邊進行農技培訓,一邊進行禁毒宣傳,農技推廣做到哪里,禁毒知識就宣講到哪里。三年來,譚小周積極推廣“一村一主題、一村一特色”,因村制宜、因勢利導,先后開展“種毒違法、種毒必鏟、種毒必究”“美麗鄉(xiāng)村,綠色無毒”等主題活動,開展禁毒宣傳上百次,發(fā)放禁毒手冊、宣傳單上2.1萬多份,覆蓋全鄉(xiāng)所有機關、學校、村組5萬余人,讓防毒拒毒成為人們的自覺行為。
“三步曲”探索禁毒工作“譚小周工作法”,打造社區(qū)戒毒工作的新樣板。
加強宣傳,營造全民禁毒良好氛圍;嚴格管控,讓社會康復人員早日回歸;嚴防死守,構筑全域拒毒防火墻是譚小周禁毒“三步曲”,也是“譚小周工作法”的核心。在直到哪里宣傳到 哪 里的同時,三年來譚小周對全鄉(xiāng)所有涉毒人員逐一進行了走訪,為全鄉(xiāng)200多名涉毒人員建立了“管控“康復”等5類10余本工作臺賬,做到一人一冊、一人一策。他還通過信件、電話、QQ、微信、社會化管控平臺等渠道,與外出務工及脫管失控吸毒人員建立聯(lián)系,按時接受社區(qū)戒毒社區(qū)康復,做到不漏1人?!耙荒ザ腿P愛”,是他從事社區(qū)戒毒(康復)的秘訣,為及時聯(lián)系戒毒(康復)對象,譚小周上門勸導,以理服人、以情動人,聯(lián)系電話一打就是幾十個,短信一發(fā)就是幾十條。遭遇過多少次冷遇,面對過多少回威脅,連他自己都已記不清。他唯一記住的,就是17名社區(qū)戒毒康復人員解除戒毒康復協(xié)議,無1人復吸;所有社區(qū)戒毒人員康復率始終保持在100%。在做好宣傳預防、社區(qū)康復工作的同時,譚小周還主動扛起了打擊毒品犯罪的責任,發(fā)現(xiàn)涉毒線索及時與公安部聯(lián)系,先后配合公安部門鏟除非法種植罌粟3900余株,查處涉毒案件19起,保證全鄉(xiāng)防毒禁毒全覆蓋。
傾情幫扶涉毒人員,真情感召回歸社會。
三年來,為掌握涉毒人員和禁種罌粟等情況,宣講禁毒工作,譚小周帶著自己的三樣“標配”,踏遍了全鄉(xiāng)147.1平方公里23個村318個村民小組。他視涉毒工作對象為親人,利用節(jié)假日時間多次到常德、張家界戒毒所走訪本鄉(xiāng)的被強戒人員,開展幫教工作,把他們當做自己的朋友、親人,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關愛和溫暖。他用真情關愛每一個涉毒家庭,幫扶20多個涉毒貧困戶,讓多個涉毒家庭重新點燃生活的希望。他建立社區(qū)戒毒康復人員貧困家屬幫扶、幫教臺賬和工作日志,做到一戶一冊。哪個家庭有什么困難,哪家老人身體不好,哪家孩子需要上學,他都記錄在冊,關懷于心,想方設法給予幫助。他深知“一人吸毒全家受害”的道理。為幫助涉毒貧困家庭,他先后籌得資金6萬多元,挽救20多個瀕臨破碎的家庭,使3名涉毒家庭孩子重返校園,重拾信心。他還利用開展勞動技能培訓的契機,將戒毒人員及時納入到培訓計劃中,教會其一計之長,增強謀生能力,防止重操舊業(yè)。同時在企業(yè)招聘和個人自主創(chuàng)業(yè)過程中給予推薦和扶持,通過自食其力自謀出路逐漸切斷對毒品的生存依賴。目前,全鄉(xiāng)吸毒人員在他的幫助下就業(yè)65人,解決臨時生活困難82人,最有效的防止了涉毒再發(fā)生。
用譚小周自己的話說,他是個“土干部”,腳板沾泥,手指帶土, 只有時時刻刻把群眾放在心里,才能把工作做好,才能贏得群眾地認同,才能不負黨的囑托人民的期盼。他這樣說,也一直這樣做。
- 來源:張家界文明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