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路興產上項目 日子越過越紅火
村民在莓茶園采摘莓茶。邵穎 攝
紅網時刻張家界8月31日訊(通訊員 秦勤 何紹群)一直以來,交通不暢、出行不便是桑植縣利福塔鎮(zhèn)白龍村最大的痛點。沒有路,如何與外界聯(lián)通?如何興建產業(yè)?如何把最好的“土貨”運出去?修建擴寬公路成了這里村民們的共同期盼。就連桑植縣政府辦駐白龍村第一書記劉紹軍都說:“我第一次來村里,路又窄又顛,最寬的一截路都只有3.5米寬,遇上在窄的地方會車就要倒出好遠,有了岔路才會得過去?!倍鴮τ诂F(xiàn)在目之所及的變化,村民們都說,沒想到盼了好多年的大馬路真的有一天能成為現(xiàn)實,還能在家門口賺錢?!耙月放d產,以產增收”的好日子隨著一條條平整的馬路,一個個興起的產業(yè),走進了每個村民的心中,鐫刻在每個人的笑臉里。
村民在莓茶園采摘莓茶。邵穎 攝
白龍村位于利福塔鎮(zhèn)西南部,由原白蛇溪村和三岔灣村合并而成,是桑植縣政府辦駐點幫扶村。工作組來之前整個村里只有一條主干道,并且只有2、3米寬,組與組之間完全沒有通路。就是這僅有的一條路還常年失修,路面破損,特別糟糕。村民們走走親戚、在外的村民回家看看,走的都是大家雙腳踩出來的泥巴路,或是從巖石縫或者雜草叢中鉆。面對老大難問題,駐村幫扶組來了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進村入戶,詢問每個村民,怎么能規(guī)劃好村村通的線路,怎樣才能占地占得最少,然后再聯(lián)系相關部門進行測繪取點,再開始著手修路。
可一開頭就碰了一鼻子灰。駐村工作組發(fā)現(xiàn),除了路沒通,最重要的是這里民心沒通。第一次召開大會,和大家討論修路的事,大家懶懶散散,積極性普遍不高?!靶蘼肥呛檬?,為啥大家這種反應?”幫扶組的工作人員心里犯嘀咕。在深入調查后,一切水落石出——這是村民們在多次遇到“狼來了”后的失望。因為之前村里也動過心思修路,但是由于沒有資金,計劃一次又一次地擱淺,以至于大家都不抱希望了。
“村民們這是被‘騙’怕了!”工作組的人員都說,雖然大家看起來漫不經心,其實每個人的愿望非常強烈,大家不僅希望村與村、組與組之間能全部打通,更希望如果能夠入到每一戶。
“那我們就先修個樣子讓大家看看!”
村道的整修相對簡單,資金到位后馬上就開工。但是道路入組談何容易,與修村道不同,組與組之間通路勢必會損傷到道路旁住戶的利益。山多田地少,本來能種植的土地就不富余,一些人到村委會扯皮。劉紹軍說:“我們給大家做思想工作不分白天晚上,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從大政方針到通路后的直接受益,一遍一遍地溝通。同時村辦工廠在招人時,也會優(yōu)先出讓自家土地修路的村民入廠做工。所幸村民們都很通情達理,路,也就順利開修了?!?
村民們都說:“我們也知道修路好,但是家里的土地真的很不夠,讓出來修路了我們全家的生活就成問題,我們不是不愿意讓,實在是讓不了??!”對于這種真正讓不了的,工作組人員與村委會商量,將村里的公有土地補償給他們一部分。在多方的努力下,組與組之間10多公里的道路慢慢地都拉通了。
六年來,桑植縣政府辦駐村工作組投入資金1793.87萬元,全面開展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道路建設資金1387.5萬元,新修道路12條共19.77公里,硬化道路6條共16.94公里。
一路通而百業(yè)興。通到家門口的水泥路就像是村民們的脫貧致富路,東西運得出去了,大家看到了希望,發(fā)展的勁頭就更足了。更重要的是,駐村工作組搭建好了與村民之間的融合之路。
“第一炮”打響后,工作組干勁十足。大家認為,只解決基礎設施問題還遠遠不夠,產業(yè)支撐才是脫貧攻堅和鄉(xiāng)村振興的關鍵所在。
村里多數(shù)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只剩下一些老年人和孩子留守家中,他們除了養(yǎng)一點豬和雞外,實在沒有更多的收入。而去年豬的養(yǎng)殖也是遇到了太多的突發(fā)狀況,原始的養(yǎng)殖完全抵擋不了疫情的沖擊,發(fā)展村集體經濟便成了首要問題。只有村里有自己的經濟來源了,有小金庫了,就能實現(xiàn)“想法自由”,想干個啥就有錢能干個啥。
白龍村的莓茶加工廠正在加工莓茶。邵穎 攝
工作組來之前,白龍村的村集體經濟幾乎為零,和村民們一商量,大家一致同意發(fā)展莓茶產業(yè),并要求村里的貧困戶全覆蓋。剛開始吃大鍋飯,每人每戶保底分紅只能分到300塊錢,為了激勵大家的積極性,村支兩委和幫扶組便制定了新的獎勵機制——誰家收益高,便按照付出相應給予獎勵,去年每人每戶提升到了500元,如果今年村集體收益進一步提高,那么每家每戶能分到的錢就更多了。這樣一來,大家都開始認真干,努力干,大家都說:“這是富了村里富了個人雙重盈利的事情,我們沒有理由不攢勁?!?
為了讓貧困戶享受到更多的優(yōu)惠政策,村集體產業(yè)優(yōu)先讓他們來就近做工,這樣讓他們既能照顧到家里,又能在家門口賺點錢。65歲的貧困戶樊春旺,在村民樊桂林承包的家庭農場做工,她每天在莓茶園里摘莓茶,摘下來的茶葉馬上就可以賣給加工工廠,現(xiàn)摘現(xiàn)賣,每天有80塊錢的收入,一個月算下來也能拿到小兩千。說起這個,她高興地說:“自從屋門口可以做工了,我手頭也活泛好多了,能自己賺點錢貼補家用,日子也比以前過得好多了。”
白龍村的莓茶品質不錯,口感好,不少外地老板被優(yōu)質的莓茶吸引,紛紛過來訂貨;貨賣出去了村里有錢了,想干嘛就能干嘛;村里有錢了基礎設施建設能做得更完善了,大家生活品質更進一步提高了。這樣的良性循環(huán)實實在在提升了白龍村的村民們幸福感。現(xiàn)在白龍村的莓茶以其上好的口感和良好的口碑已經銷往了全國各地,訂單更是像雪片一樣從各地飛了過來。
白龍村的莓茶加工廠正在加工莓茶。邵穎 攝
2017年以前,村集體經濟非但沒有收入,還有一大筆村集欠款。
2018年開始,村集體經濟收入實現(xiàn)零的突破。
2019年,為了進一步保證產業(yè)的連續(xù)性,保證村里的產業(yè)“造血功能”不間斷,幫扶組又開始推進了果木基地的建設,大家算了一筆賬,現(xiàn)在莓茶產業(yè)每年能為村里上繳5萬元左右,兩年后果木基地每年也能收入個5萬元左右,一年下來村賬戶上便有了10多萬元的可支配收入。
翻看了一下工作組的記事本,發(fā)現(xiàn)幾年前很多貧困的家庭每戶每人年收入僅有3000來元,現(xiàn)在達到了5000元以上。村里有個殘疾人陳云華,父子兩人都是二級殘疾,父子倆每年的康復治療費用都要5萬多塊,日子過得是摳摳索索,緊緊巴巴。工作組來了以后,他告訴駐村干部,他想發(fā)展養(yǎng)殖業(yè)。劉紹軍說:“只要他們想,又是我們利力所能及,一定鼎力支持!”工作組首先就將公路修到了他的家門口,然后幫助他提供技術支持,聯(lián)系購買單位,幫助他壯大產業(yè),現(xiàn)在每年收入達到了10多萬元,除去父子倆的治療費用,每年還能存下個幾萬元?,F(xiàn)在銷路穩(wěn)定了,日子好了,家里又生了第二個孩子,一家人過得其樂融融。
工作組進村六年來,共爭取各類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538.17萬元,投入資金61.26萬元用于大力發(fā)展莓茶和果木基地,流轉了土地219.13畝,建立81.74畝莓茶種植基地,建立129.9畝楊梅、貢柚、黃桃等果木種植基地,創(chuàng)造勞動崗位24個,村民務工收入8.8萬元,土地流轉收入7.41萬元,貧困戶分紅收入2.52萬元,村集體收入自2018年以來穩(wěn)定超過5萬元標準。
現(xiàn)如今,白龍村的路通了、燈亮了、水凈了、新房蓋起來了,村民們對駐村工作組喜笑顏開地豎起大拇指,他們相信,脫貧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還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