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雷鋒同志學習,總書記要求我們這樣學
一個時代總有很多雖已遠去但重若泰山的英雄活在人間,為整個人類提供強大的精神滋養(yǎng)。
雷鋒,一個年輕的生命雖已離開我們56年,但他仍然活在人民心中,活在時代和祖國需要的永恒制高點。
1963年3月5日,當毛主席親筆為因公殉職的戰(zhàn)士雷鋒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蒼勁有力的七個大字后,一代又一代人被忠于黨忠于祖國忠于人民、無私奉獻的雷鋒精神所激勵。
今天,是第56個全國學雷鋒紀念日。讓我們一起重溫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學習雷鋒精神的系列重要論述,切實讓雷鋒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常學常新。
學習雷鋒精神,最關鍵的是要常學常新,需要在時代大背景下,深刻理解雷鋒精神的時代內涵,更好地擔當起學習并傳承雷鋒精神的歷史使命。在新時代,面對與雷鋒精神產生時代迥然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我們該如何學習雷鋒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個場合有重要論述,為我們指明了方向。
根據(jù)媒體報道,最早在2013年的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遼寧代表團審議時,曾深情說道,雷鋒、郭明義、羅陽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愛的胸懷、忘我的精神、進取的銳氣,正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最好寫照,他們都是我們“民族的脊梁”。
2014年3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郭明義愛心團隊"回信時表示,雷鋒精神,人人可學;奉獻愛心,處處可為。積小善為大善,善莫大焉。當有人需要幫助時,大家搭把手、出份力,社會將變得更加美好。
在2014年全國兩會出席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時,習近平總書記對某工兵團"雷鋒連"指導員謝正誼說:"你們要做雷鋒精神的種子,把雷鋒精神廣播在祖國大地上"。
2018年9月28日,在雷鋒精神的發(fā)祥地——遼寧撫順,習近平總書記向雷鋒墓敬獻花籃并參觀雷鋒紀念館。他說,雷鋒是一個時代的楷模,雷鋒精神是永恒的。積小善為大善,善莫大焉,這和我們黨“為人民服務”“做人民勤務員”是一脈相承的。學習雷鋒精神,就要把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質追求融入日常的工作生活,在自己崗位上做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
“雷鋒是我們‘民族的脊梁’”“雷鋒精神是永恒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體現(xiàn)”“把雷鋒精神代代傳承下去”“讓雷鋒精神落地生根”……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論述,深刻揭示出雷鋒精神的時代內涵,為我們學習雷鋒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
作為“民族脊梁”的雷鋒,有著任何力量掩不住的光芒,正如魯迅在《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中所寫的,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作為民族的脊梁——雷鋒,他的身上永遠閃現(xiàn)著民族精神光芒,是民族精神的“真實寫照”,是我們永遠需要學習的榜樣。
當然,雷鋒精神又不是高不可攀的,它是“人人可學”的,只要你愿意奉獻愛心,就可以“處處可為”。雷鋒精神的可接近性,在于其精神內涵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體現(xiàn)”,雷鋒精神中的樂于助人、公而忘私、釘子精神、愛憎分明,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友善、誠信、公正、平等、自由、敬業(yè)等內容,也與我們黨所恪守的“為人民服務”精神是一脈相承的。此外,雷鋒精神所倡導的,其實也與人類對真善美的追求,在內在邏輯上是一致的。換句話說,雷鋒精神所倡導的,是人類追求美好的永恒價值。所以,雷鋒精神是永恒的,是可以“代代傳承下去”的。
如何傳承?關鍵在于“讓雷鋒精神落地生根”,特別是要讓雷鋒精神成為人們心中的精神符號,能激發(fā)出內心深處積極向善的力量,那么,就需要在日常的生活中融入“崇高的理想信念”,尤其是對黨員干部來說,需要學習雷鋒的釘子精神,在崗位上“做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而這卻又是我們這個時代千鈞反腐的執(zhí)政之痛,原因就在于我們的一些黨員干部淡漠了“做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的堅貞信條。
由此再來重溫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學習雷鋒精神的系列重要論述,可謂為新時代學習雷鋒精神擦亮了精神坐標,為雷鋒精神注入了新時代的新鮮血液,為雷鋒精神的世代傳承提供了不竭動力。
我們堅定地相信,雷鋒精神必將逐漸成為“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政治自覺、文化自覺和精神追求”,在祖國大地上蔚然成風。
紅網(wǎng)時刻特邀作者:觀潮的螃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