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脫貧故事】“粽”情歡歌云頭山
桑植縣龍?zhí)镀烘?zhèn)紅軍村入口。
紅網時刻張家界6月22日訊(通訊員 何紹群 向文 庹興亮)山路七彎八繞,在一個叫做“毛埡”的高處打了個結。二三人家隱約可見,煙火之氣油然而生;數十蜂箱散布路邊,蜜蜂結伴飛舞,嚶嗡之聲不絕于耳。臨崖四望,但見群山巍峨,青蔥一片。帶路的村干部豪情滿懷地說,紅軍村由毛埡、橋頭、云頭山三村合并而成,東北臨走馬,西北交容美,面積43.5平方公里,比一個小鄉(xiāng)還大。山間林藥資源豐富,粽葉(亦稱簝葉)采摘季到來時,在外務工的青壯紛紛回鄉(xiāng)加入到采摘團“打簝葉”,熱鬧得很。
村民在高山上的養(yǎng)蜂場地。
是的,桑植縣龍?zhí)镀烘?zhèn)紅軍村不缺資源,缺的是把資源轉換成財富的路徑。上世紀30年代,這個僅30戶100多人的村莊,有30多人參加了賀龍領導的紅軍。這里高聳入云的山頭,在烽煙密布的戰(zhàn)爭年代是保護革命火種的屏障,在脫貧致富的小康路上,則是隔絕信息、阻礙發(fā)展的壁壘。
村民文恒山告訴記者,“爬山”是他這一代人的噩夢——以前到鎮(zhèn)上,下山要3個小時,上山要4個小時,趕個場要“兩頭黑”,辦個事就得在鎮(zhèn)上住一晚。村文書張遠華說,以前下山需要蹚水通過山谷里的一條溪流,遇到漲水,要不就原路返回,要不就得找個山洞等雨停。易漲易消山澗水嘛,等一陣子水過了才走得。
噩夢的“終結者”是湖南省軍區(qū)駐村幫扶工作隊。2018年,工作隊來到這個人戶分散的高寒山村,把駐村的首要任務確定為修通村民們祖祖輩輩期盼的“通天路”“產業(yè)路”。三年二千萬,50.5公里的公路,不僅連通了各家各戶,還連通了滿是富民綠葉的毛崖和云頭山。村民采得粽葉,出得竹林,上得產業(yè)路,立馬就能交貨變現,方便得很。
紅軍村產業(yè)路全景。
工人正在對產業(yè)路危險地段加固、加寬處理。
“打簝葉的日子,早晨六七點鐘騎摩托上山,近處十幾分鐘,遠點兒的地方也就二十來分鐘就到了。中午稍微休息一下,吃點干糧。一天打個百八十斤葉子,收入四五百元,正常。”村民張鳳林滿臉燦爛地說。他告訴我們,2018年采摘季村里有七對常年在外務工的夫妻回鄉(xiāng)打簝葉,每對夫妻每天的打葉收入平均在1100元左右,三個月采摘季下來,收入八九萬。
沒通路時村民也打簝葉,但得花兩個小時上山。打得葉子得預留出時間背著粽葉下山,一天兩頭黑還打不了多少葉子。 75歲的穆叢枝年輕時也是一把“打葉好手”,前些年看著別人每天打葉子掙票子,心里總是癢癢的。但沒辦法,年紀大了,背不動了,多數時候只能“望葉興嘆”。產業(yè)路修到山上竹林邊,她“打葉好手”的風采再度發(fā)揮出來,一天打葉七十多斤。三個月采摘季下來,她也能掙個三四萬。
成片的粽葉基地。
紅軍村山場雖寬,但野生粽葉一年也就能采三個月,不能保證村民常年有事做,天天有進項。為此,駐村工作隊和村支兩委在“通過提供種苗、肥料、技術的方式,引導群眾進行粽葉種植,在保護野生粽葉資源的同時,努力增加群眾收入。目前,紅軍村全村種植闊葉箬竹800多畝,每畝產值可達9000元。村里還成立了粽葉專業(yè)合作社和粽葉加工廠,既為異地搬遷的貧困戶提供工作崗位,又提升粽葉的收購價與附加值。紅軍村“野生粽葉+人工種植粽葉”的發(fā)展道路越走越寬廣。
村民晾曬的黃柏皮。
在天園組謝德林的養(yǎng)蜂場地,記者和村干部聊起村里的打算,他們說,村集體有了收益,辦起事來自然大方很多。村里最近準備出臺一個發(fā)展生產的獎勵辦法,種植、養(yǎng)殖到一定的規(guī)模都有獎,種粽葉每畝獎30元,養(yǎng)牛5頭以上每頭獎200元,養(yǎng)蜂10桶以上每桶獎20元……在文恒山家的院壩里,68歲的老人家與記者一行他分享山居生活的美好:種黃柏十多畝,多已成材了;種貝母三畝多,可以分兜了;養(yǎng)蜂十五桶,明年計劃分到 四十桶……村干部在旁邊補充道,他前幾天剛賣了三棵樹的黃柏皮,收入1980元。還說什么呢?羨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