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經歷 不同的成長
【編者的話】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面對困難挑戰(zhàn)和繁重的工作任務,我們都要以奮斗者的姿態(tài)一往無前。張家界市自然資源和規(guī)劃系統(tǒng)正在開展的“講述:我們的奮斗故事”征稿活動,就是為了提振全系統(tǒng)干部職工的信心,培育自然資源文化,更好的服務全市經濟高質量發(fā)展。從6月15日起,張家界市自然資源和規(guī)劃局聯合紅網張家界站開設【講述:我們的奮斗故事】專欄,以促進這項活動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紅網時刻張家界7月8日訊(桑植縣自然資源局 鄭世華)
懵懵懂懂從軍北上
從軍是我兒時的夢想。記得那時,家里的板壁上,被我寫滿了“我要當解放軍”之類的話語,可見我對軍人這個職業(yè)是何等的崇拜。1996年的冬天,17歲的我剛中學畢業(yè),在順利通過體檢、政審之后,幸運的拿到了入伍通知書。
從小生活在大山里的孩子,見識不多,聽聞不廣,也從未走出過桑植。能夠有機會到部隊這個大熔爐里鍛煉,見到外面的世界,激動的心情無以言表,甚至幾宿都沒睡著覺。終于等到出發(fā)的那一天,在火車上聽說是去“萬歲軍”的“飛虎師”這支英雄部隊,瞬間覺得自己威武高大了不少。一路上,接兵干部講了很多這支部隊的英雄故事,從平江起義、平型關戰(zhàn)役到三下江南、四戰(zhàn)四平,從平津戰(zhàn)役再到抗美援朝美名傳等等,讓我對這支英雄的部隊有了初步了解,也為自己能成為其中的一員而倍感榮幸和自豪。
歷經30多個小時的火車,終于到了古城—河北保定。下了火車,就像劉姥姥進大觀園一樣,找不著東西南北。原來城市是彩色的?原來城市是這么的繁華和熱鬧?這是大山里的孩子第一次見到城市而發(fā)自肺腑的感言。想到能在城市當兵,心里是無比的興奮。
可好景不長,僅在師部吃了一頓早餐之后,便讓我們上了軍車,到了一個四面環(huán)山的小山村。山上沒有任何植被,石頭光禿禿的,沒有一絲生機和希望,心里無比失落。到了新訓部隊后,所見所聞與我的想像完全不一樣,一切都是那么的緊張和有序,有一種讓人窒息的感覺,便經常自我安慰“既來之則安之吧”。訓練強度之大讓我不敢想像,有些也吃不消。在家?guī)透改父赊r活時從沒那樣累過,更沒那樣苦過。每天都是帶著渾身的疼痛,冒著嚴寒摸爬滾打,只能靠著堅強的意志力支撐著體能極限,并時刻用桑植流傳的“刀子架到脖子上,腦殼掉了也只碗大個疤”來警醒自己堅持,一定要堅持下去! 在新兵訓練的三個多月時間里,還真做到了從沒叫過一聲苦,從沒喊過一聲累,更是從未掉過隊。
新兵訓練結束后,很幸運的分配到了市區(qū)的一個后勤保障部隊,因為專業(yè)的原因,訓練沒那么苦了,也沒那么累了。在那里,我一直陪伴在領導身邊,在同一個崗位一干就是12年,且一直干到轉業(yè)。12年里,輪換了成百上千的戰(zhàn)友。至今忘不了訓練場上一起摸爬滾打、理著光頭一起學汽車駕駛的好戰(zhàn)友,在我生病住院期間每天給我送報紙的好兄弟;忘不了駕駛訓練去山西大同和太原拉煤,全身除了白眼珠和牙齒是白的,其他地方都黑得跟黑煤球似的;忘不了在朱日和演習場上的鐵甲滾滾和戰(zhàn)火硝煙;更忘不了教我為人處世和知識的老王營長,每到晚上6點半就將電視切換至《湖南新聞聯播》讓我看的厲部長,說我留長發(fā)是不是就覺得自己很帥的盧司令員……在部隊,讓我一個雅氣未脫、懵懵懂懂的農村小青年,逐步變成了一個成熟穩(wěn)重的人,讓我收獲了人生關鍵期的成長。
服務城鄉(xiāng)農貿市場
2009年底,服役滿12年的我,在謝絕部隊首長勸我繼續(xù)留隊之后,不舍地離開了同甘共苦的戰(zhàn)友和生活了12年的第二故鄉(xiāng),毅然選擇轉業(yè)回到了生我養(yǎng)我的家鄉(xiāng)——桑植。
我被分配到縣市場服務中心工作。這是2000年全國工商行政體制改革,實行管辦分離,新成立的一個副科級事業(yè)單位,主要職能就是管理和服務國有公益性農貿市場,保障百姓“米袋子”和“菜籃子”等生活必需品的供應。整天面對的就是市場上的幾百個小攤小販。
在市場服務中心工作的8年多時間,主要負責設施租賃費的收取工作,那也是維持市場正常運轉的主要資金來源。大家都知道,小攤小販在乎的就是利和錢,他們租用攤位或門面后,想從他們手里將設施租賃費收齊,還真沒那么容易。剛到市場服務中心工作的第二年,在時任領導的信任下,就將設施費收取這個重擔交給了我。我也大膽提出自己的想法,設施費收取只要三個人,我一個人帶隊負責解釋和做工作,另兩個人,一個人負責收錢,一個人負責開發(fā)票。從此,改變了過去市場服務中心20余人都參與收費工作的吃大鍋飯模式。通過苦口婆心和將心比心的思想工作,甚至將70歲以上的老年生意人比作自己的爺爺奶奶,將60歲左右的生意人比作自己的爸爸媽媽,將跟自己年齡差不多的生意人比作自己哥哥姐姐或是弟弟妹妹;反之,將自己比作是他們的孫子、兒子、哥哥或弟弟,做到相互之間換位思考,體諒對方的不易。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我們三個人的努力下,僅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設施租賃費收取工作變得順利多了,沒有了以往長時間的拖欠或拒交的情況,且矛盾糾紛銳減。在之后的幾年里,工作一直很順心、順暢,與市場生意人的關系處得也很融洽,與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雖然調離市場服務中心已2年多,但每次去澧源大市場買菜時,都會有很多生意人主動跟我打招呼問好。
平凡就是最高理想
也許是緣分吧! 2018年4月,我榮幸的調入了事關民生和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自然資源部門工作,安排在征地拆遷辦工作。
當時的征地拆遷辦,因為多方面的原因,在局內部績效考核時排名靠后,經常是小會被批評,大會被點名。我積極配合同事和拆遷辦負責人,從細處著手,從小事做起,從弱項發(fā)力,將檔案資料重新整理歸類,將征地拆遷數據精細化羅列,建立完善了各類工作臺賬,對交辦事項不推、不拖,及時辦結銷號……年底在局內部績效考核時,征地拆遷辦一舉扭轉往年的頹勢,回歸到了中上游水平,股室承辦的征地拆遷體制改革事項,還被縣委深改辦評為了先進單位。
2019年5月,在剛弄懂一點征地拆遷工作業(yè)務皮毛的時候,又調整到了局辦公室工作。誰都知道辦公室工作忙,且枯燥無味,一般人都不想去,我也不例外。但因為我是共產黨員,因為我是一名退伍軍人,為了不給組織添麻煩,還是服從了組織的安排。每天繁重的工作任務,總看不到頭,面對一個接一個的核稿,一個接一個的報表,一個又一個的交辦事項……雖然身心疲憊,但從未有怨言。因為文稿的質量是一個單位的形象,報表的數據就是我們成績的體現……自然資源人哪一個不是一年365天,天天連軸轉呢?為了百姓的切身利益,為了桑植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fā)展——值!
近幾年來,見證了機構改革從國土資源局到自然資源局的重要時刻,見證了城鄉(xiāng)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為脫貧攻堅的助力,見證了黔張常鐵路建成運營,見證了領創(chuàng)國際落地桑植拔地而起,見證了月清“三地”力度空前……
作為新時代的自然資源人,雖然年齡已四十好幾,白頭發(fā)不斷地把黑頭發(fā)擠壓下崗,面容也略顯老態(tài),更沒有二十幾歲時的激情和遐想,心已如水般清澈,如云般飄逸,但還在不斷的成長。我將以最好的精神面貌面對每一天,以默默無聞的心態(tài)在平凡工作崗位上干好每一天,為桑植的自然資源事業(yè)奉獻每一天!